最近老师向子悠妈妈“告状”,
反应子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叫喊也没反应
妈妈问子悠怎么回事,
子悠说自己耳朵闷,
像洗澡进水了一样,
听不清楚,
妈妈带子悠去医院检查,
结果子悠得了分泌性中耳炎。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指不伴有急性炎性表现的中耳积液,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耳科疾病,是儿童听力损失的主要病因之一,学龄前儿童是高发人群。
病因和发病机制
儿童OME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导致的咽鼓管功能障碍有关:
1.解剖学因素:与成人相比,儿童咽鼓管具有短、平、宽、直等形态学特点,因此,儿童鼻咽部炎症等易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OME。
2.咽鼓管阻塞:腺样体增生或肥大可压迫咽鼓管咽口,导致鼓室负压与渗液。
3.感染因素:OME与感染有一定关系,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感染。
影响与危害
1.影响中耳结构及功能,导致听力下降。
2.言语发育迟缓:可表现为言语发音模糊,或出现与年龄不相称的语音错误。
3.影响前庭功能:前庭功能检测结果出现异常,部分患儿平衡能力下降。
4.影响学习能力:导致患儿出现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交流能力下降等问题。
临床表现
儿童OME临床表现各异,约半数患儿可无明确主诉,多数为单耳发病。
1.听力异常:听力下降,但多数学龄前患儿不典型,也可出现耳内异响、自听增强和/或随体位改变的听力变化。
2.耳部不适:少数患儿可有耳闷、不适感等非特异性表现。
3.耳痛:多为一过性。
4.头昏不适和走路不稳:少数患儿可有前庭症状和平衡异常。
体征
1.早期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周边血管呈放射状扩张。
2.鼓膜内陷,光锥分散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方移位,锤骨短突外凸。
3.鼓膜色泽发暗或呈琥珀色,反光增强。
4.可见气液平面或气泡形成,积液量较多时可表现为鼓膜膨隆。
5.部分患儿可见鼓膜前上象限内陷袋或呈现锤骨柄轮廓化。
6.长期鼓室负压或合并粘连时可见鼓膜凹陷,甚至与鼓岬粘连。
治疗
1.医学观察:OME为自限性疾病,有较高自愈率。病史短且不伴高危因素的患儿应避免不必要的医学干预,定期复诊。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适当选用鼻喷药物、口服抗生素、黏液促排剂等药物治疗。
3.手术治疗:鼓膜置管术:经治疗不缓解或反复发作的,可行鼓膜置管术。
家长健康教育
由于儿童OME具有发病率高、病因多样、起病隐匿、病程迁延、危害明显等特点,应在诊治的同时做好相关知识普及,做到早发现、早诊治、早康复。
1.控制病因
告知家长OME的发生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上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被动吸烟及咽喉反流等多种因素有关,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减少复发。
2.配合随访
部分患儿经过3个月的观察可自行缓解或痊愈,但仍需跟踪随访。已行鼓膜置管的患儿,需告知避免污水入耳引起感染,定期复诊,了解通气管是否通畅,有无脱落等情况。
3.提供咨询
告知家长,患儿可因听力损失导致言语发育迟缓、学习交流困难和行为异常。随访时应询问治疗过程及有关听力、言语变化及生活质量等情况,并提供相应咨询。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侵权即删)
来源:耳鼻咽喉科 王海威
党委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