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搜索按钮
进入适老模式
信息公开
医学科普
首页>信息公开>医学科普

告别“焊死”,重启脊柱“活力”!

发布时间:2025/7/1文字调整

它默默撑起你的挺拔身姿,吸收着每一步的冲击,却从25岁就开始悄悄“缩水”,甚至可能“溜号”压迫神经!它就是脊柱的“多功能缓冲垫”——椎间盘。

别慌!当它“罢工”引发腰突、颈椎病时,除了传统的“打钢钉、焊死”手术,你还有机会换上会动的“黑科技”人工椎间盘,治病同时留住脊柱的灵活!


一、 低调的“顶梁柱”:椎间盘的三重使命

想象一下,你脊柱里的每一节椎骨之间,都夹着一块精密的“生物凝胶”——这就是椎间盘。它由软骨板、纤维环和中间的髓核精密构成,默默承担着三大重任:

灵活枢纽: 协助你的颈椎低头看手机、腰椎弯腰搬东西,是脊柱活动的关键。

减震黑科技: 像内置的“弹簧”一样,吸收走路、跳跃时的冲击力,保护娇贵的脊髓和大脑免受震荡。

身高守护者:白天撑起你挺拔的身姿;夜里,随着它内部水分流失(老化),你会悄悄“变矮”一点,早上又能“长回来”。


二、 脆弱的“英雄”:25岁开始走下坡路


640_副本


别看椎间盘是“顶梁柱”,

其实它很脆弱!

通常从25岁左右开始,椎间盘就悄然走向老化,核心的髓核逐步脱水、弹性下降。如果此时遇上:

久坐不动

不良姿势(葛优瘫、低头族)

突然的外力(猛提重物)

肥胖

脆弱的纤维环就很容易被“挤破”,里面的髓核像果冻一样“挤出来”——这就是让人痛苦不堪的腰椎间盘突出或颈椎病!压迫神经,带来疼痛、麻木甚至无力。


三、 传统手术的局限:稳定了,却也“焊死”了

脊柱外科的传统办法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甚至还得拧入钛合金“螺丝钉”,导致脊柱活动度丢失。而人工椎间盘可以最大程度的模拟人体椎间盘功能,具有保留活动度的特点。因此,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能为脊柱“重置活力”!


四、 脊柱“活力重置”术:换上会动的人工椎间盘!

有没有办法既能解除病痛,又能保住脊柱的灵活?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应运而生!


640 (1)_副本


原理: 将病变的椎间盘切除,替换成一个精密的人工假体。这个假体设计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模拟人体天然椎间盘的功能。

核心优势:保留活动度! 这是它区别于融合术的最大亮点!手术后,置换节段依然可以屈伸、旋转,维持脊柱的自然生物力学。


640 (2)_副本

640 (3)_副本


听起来像科幻?其实它早已走进现实!早在 2004年,人工椎间盘就通过了美国FDA认证,正式进入临床应用。

最大的亮点——保留活动度的优势,得到了充分验证。医生们常对患者笑称:“您这换上的可不是块‘死’的铁板,是换了个‘活’的椎间盘!”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出现,无疑为饱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困扰的患者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提供了宝贵的“多选题”。在解除病痛的同时,最大程度留住脊柱的灵动,真正实现“治病不失活力”。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侵权即删)

来源:骨科二病区 唐晓东

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