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神圣的职责,
用独特而执着的眼光,书写着康复发展的词典;
一颗热忱的心灵,
用细致而耐心的行为,祛除着患者难忍的病痛;
一身洁白的衣裳,
用朴实而圣洁的形象,诠释着职业特有的内涵;
一个纤瘦的身影,
用努力而无私的奉献,引领着同事无畏的前进;
一腔真诚的热爱,
用渊博而高尚的品德,教导着学生茁壮的成长。
她就是郑州大学五附院康复医学部主任、郑州大学康复医院常务副院长——郭钢花教授,她用实际行动推动着河南省康复医学的蓬勃发展,彰显着“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医学传统,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表彰她的突出成就,2017年8月14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郭钢花教授“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执着前行,见证康复发展
二十年前,在河南省提起康复,几乎无人知晓,二十年后的今天,在河南省再提起康复,几乎无人不知。而说起康复,河南省康复医学界同行都会不约而同提到河南省康复医学领域的开拓者——郑州大学五附院郭钢花教授,并表示由衷地称赞。二十五年前,郭钢花教授进修学习的是非常热门的神经内科,她经常在面对成功抢救脑卒中患者带给家人喜悦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患者带着偏瘫和各种功能障碍出院时无助的目光。怎么样才能让患者更有质量、更有尊严的生活,成了她的一块心病。1997年,她毅然放下了自己熟悉的神经内科,选择了当时鲜为人知的康复医学。论证报告、建科申请、抽调人员,在医院的支持下组建了河南省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康复医学科。面对着瘫痪和各种功能障碍患者那充满误区、令人忧心的治疗现状,她几乎每周都会下社区、走基层,并利用电视、报纸普及康复医学知识,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从建科初期的十几名科室成员,30张病床到现在的170多名科室成员,400多张病床,在她的带领下,郑州大学五附院的康复医学逐步由单一的神经康复发展为神经康复、脊髓损伤康复、骨关节康复、心肺康复、老年康复、儿童康复、儿童自闭症诊疗中心、康复工程等多个亚专科。2015年11月,郑州大学五附院康复医学部经河南省卫生计生委批复增挂“郑州大学康复医院”名称(院中院)。从河南省医疗界提起康复的一脸茫然,到现在康复医学逐渐普及至各个医院、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从最初脑卒中患者带着各种后遗症出院到现在脑卒中、脊髓损伤、颈肩腰腿疼、脑瘫、心脏病等患者各项功能经康复治疗都得到大幅度提升、生命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我省的康复医学实现着质的飞越。
细致耐心,祛除患者病痛
“医乃仁术,良相同功。立志当坚,宅心宜厚。”康复医学科的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常身兼数病,情况复杂,若没有耐心和爱心,有时很难从表现复杂的病痛中发现真正的问题。一位60岁的瘫痪老人,腹泻不止,一天数次,气味难闻、臀部红肿。从县、市级医院一路治疗无效直至转入郑州大学五附院,郭钢花教授知道这一情况后,仔细询问病史,分析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腹泻,二话没说,带上手套,非常轻柔地经过肛诊发现病人实际上是大便潴留,腹泻是因为潴留的大便反复刺激肠道粘膜而致。她耐心地帮病人掏出积留的粪便, 之后病人的大便转为正常,而留在郭教授手上的大便味道很多天都无法消除,这种耐心细致和不嫌脏不怕累的作风使家属泪流满面,感激之情难以言表,也使在场的年轻医师们深受震撼。一位患有传染病的植物状态患者,右大腿肿胀,不明原因,彩超检查仅能显示渗出,几天不见肿胀消除。郭教授知道后来到患者床旁,连手套都没有来得及佩戴就仔细查体,亲自行肌肉骨骼超声检查,最后发现患者大腿根处骨化性肌炎,找到原因,郭教授亲自指导治疗师及患者家属给予手法治疗,次日,肿胀明显减轻,一直挑剔不止的患者母亲也表现出了对郭教授由衷的尊敬……此类事情不胜枚举,郭钢花教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杏林暖医”的真切含义。

朴实圣洁,诠释职业内涵
“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以生人。”在医学界,技术是生命,自从踏入康复医学的大门,郭钢花教授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一位学者的风范。为了让有吞咽障碍的患者体会到进食的快乐,摆脱因反复误吸可能危及生命的肺部感染,针对常规康复无法解决的难治性吞咽障碍,郭教授首先引进了“X线吞咽造影检查技术”,并利用该技术首次在河南明确了“环咽肌失迟缓”这一难治性吞咽障碍诊断,又率先使用球囊扩张治疗技术攻克了这一难题。为了让肌张力较高患者提高主动运动、脱离轮椅的桎梏、重新回归步行的队伍,郭教授带领她的团队互相在自己身上利用电刺激和B超引导下反复演练肉毒素精准注射技巧,最终在临床成功开展并推广了“电刺激和B超引导下精确注射治疗肌肉痉挛”技术。为了纠正疼痛患者的站立姿势,解决异常姿势对患者的影响,减轻颈肩腰腿疼患者的痛苦,郭教授邀请澳大利亚世界顶级的下肢生物力学专家来豫讲座,普及 “下肢生物力学分析及矫形矫治”知识,并创新性地应用于瘫痪病人。这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使得郑州大学五附院的康复疑难问题多项治疗技术处于省内领先水平,近三年有10余篇论文发表在《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上,并分别获得河南省科技技术引进奖三等奖三项。

凭借在康复医学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郭钢花教授被推选为河南省物理与康复学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康复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而为了推广康复治疗技术,提高河南省康复医学质量,郭教授每年都会在河南省物理与康复学术年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的治疗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同时也邀请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外康复专家来豫讲座,并在2017年4月邀请台湾康复之父连倚南教授的团队免费对全省康复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这样的做法得到省内外渴望学习掌握康复医学知识的医务人员的热烈响应和好评。近十年来,每年全国各地到郑州大学五附院进修康复专业的医务人员人数约120人左右,目前已培养了千余名学员,使康复医学在省内外遍地开花。

授人以渔,引领同事前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领导着一个这么大科室的领军人物,郭钢花教授时刻不忘向同事传授经验。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没有休息的郭钢花教授像平常工作时一样来到医院,带领医生们查看患者之后,回到医生办公室。郭教授首先让医生提出自己对之前查看的患者的看法,随后讲解了自己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娓娓道来指点迷津,背后却凝结着郭教授毕生行医路所付出的无数心血和所总结的宝贵经验。郭教授说,所谓临床,就必须“亲临病床”,仔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了解患者、诊察患者,这样才能得到有意义的诊断。两三个小时的经验传授让在场的每位医生、研究生及实习生感触颇深,站在郭教授的光芒里,每个人都学到很多。一次在办公室吃午饭的时间,郭钢花教授突然提到了讲课大赛,然后说到了在场一位医师的讲课内容,给予了肯定和指出不足后,郭教授又重新为在场的医师从原理到治疗将该病讲解了一遍,忘记了吃饭、忘记了时间……这就是郭钢花教授的学者风度、师者风范,无论在科室正式学习之中,还是在工作之外,永远无私地向身边的人传道、授业、解惑,将她所拥有的知识倾囊相授,引领着身边的同事走向更高更远的医学道路。

渊博高尚,教导学生成长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郭钢花教授更是用心做着“灵魂”的工程师。一次所有研究生在她办公室相聚,不是拉家常,不是聊人生,郭钢花教授给所有研究生观看了反映医疗事业的电视剧《白色巨塔》,并朗读了剧中的“医师誓词”:“准许我进入医业时,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我将要给我的师长应有的崇敬与感戴,我将要凭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医业……”誓词从郭教授口中诵出进入到所有研究生的耳朵里,每字每句对学生来说都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自己的每一位学生成为真正的医者是她一直的坚持。研究生写的论文,她会一个字一个字去改,不满意返修,不满意再返修,她不允许自己的学生写出的东西有丝毫偏差,她鼓励他们查文献、看资料,她告诉他们每天一定要抽出时间去学习,她让他们每周找她汇报学习进度。她会认真规划研究生的课程,使之在上学期间,不仅科研能力出众,临床能力也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不仅对待自己的研究生,包括对待科室的进修生和规培生,同样如此,她会给她们讲课,引领他们走进康复医学领域,传播自己的知识。她自己更是以身作则,看书学习是她每日生活的必须部分。“仰之弥高、心向往之”,这是郭钢花教授留给每一位学生的形象。


把她比作一株春兰,她却有着牡丹的芬芳;把她比作一轮明月,她却有着太阳的光芒。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她,挚爱着能够护佑生命的医学航轮,也把自己的全身心奉献给了康复医学这伟大的事业。“康复医学路漫漫,上下求索不辞远”,作为河南省康复医学领域的开拓者、郑州大学五附院康复医学的领军人,郭钢花教授为立志从医者树立了榜样!
来源:康复医学科 闫莹莹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