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改变及精神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便秘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10%,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高达22%。男女患病率之比约为1:4.5,且女性高于男性。慢性便秘不但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还可能存在严重的健康风险。为了唤起广大群众对便秘的重视,中国医师协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立为“中国便秘日”。

为了更好的向广大市民普及健康知识,传播科学理念,帮助大家更好了解便秘相关临床知识,解决便秘带来的痛苦。郑州大学五附院营养代谢中心设立便秘和减重两个方向的特色门诊,其中,便秘特色门诊将于2022年3月28日上午8:00-11:00在门诊一楼大厅举办中国便秘日义诊活动。
届时,医院临床营养科、消化内科、中医科、胃肠甲状腺外科、精神卫生科等专家将针对便秘在临床上的表现及预防和治疗策略进行现场免费咨询答疑并发放健康手册和小礼品,欢迎广大市民参与。
什么是便秘?
便秘是一种(组)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和需要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

便秘的原因是什么?
便秘的原因很多,除了年龄增加以外,大多数人群便秘的主要原因在于不良的个人习惯及不当的饮食结构。比如长时间站立或坐着、经常憋便、饮食中少纤维食物、喝水少、运动少等原因。家庭中三代以内出现过便秘亲属或者经常服用刺激性泻药的人也更容易发生便秘。此外,长期精神焦虑、抑郁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阿片类、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抗精神病药、铁剂、钙剂、止泻药等)都很可能导致便秘的发生。

便秘的危害有哪些?
慢性便秘患者生命质量下降,造成明显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疮、肛裂和直肠脱垂等关系密切。慢性便秘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可能起诱导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部分患者由于滥用泻药或反复就医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便秘的发生涉及多个学科,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复杂性疾病,常需要多学科协作诊治。郑州大学五附院临床营养科在门诊楼三楼营养代谢中心开设的便秘特色门诊,是由临床营养科、消化内科、中医科、精神卫生科、胃肠甲状腺外科等多学科组成专业的便秘诊疗专家团队,根据国内外便秘的研究进展及指南,对便秘患者进行科学正确评估及针对性的诊疗措施,利用肠道微生态调节等特色手段重塑便秘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使患者摆脱对刺激性泻药的依赖,解决广大便秘患者的困扰,提高生活质量。
来源:临床营养科 陈瑶
宣传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