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体检报告,看到某个“肿瘤标志物”后面跟着个向上的箭头,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
别慌!这些指标升高未必就是癌症的信号灯。
它们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升高了该怎么办?
这篇文章带你全面了解肿瘤标志物,
读懂体检报告里的“健康密码”。
一、肿瘤标志物:体内的“癌症信号灯”
肿瘤标志物是癌细胞或正常细胞受癌症刺激后释放的物质(如蛋白质、激素等),存在于血液、体液中。当它们异常升高时,可能提示肿瘤存在,但需结合影像检查(CT、胃肠镜)和病理活检才能确诊——它们是“预警器”,而非“判决书”。
二、必知的核心肿瘤标志物:对应哪些癌症?

三、哪些人该做肿瘤标志物检测?

高危人群:
有癌症家族史(如直系亲属患乳腺癌、肝癌);
长期不良习惯(吸烟≥20年、酗酒)、职业暴露(化工、辐射);
慢性病人群(乙肝/丙肝携带者、萎缩性胃炎、肠息肉患者)。
出现警示症状:
持续便血、干咳、无痛性肿块、体重骤降、不明原因腹痛等。
四、检测前避坑指南:别让结果“说谎”
1. 避开干扰因素:
检查前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熬夜(可能升高CEA、皮质醇);
女性月经期CA125可能波动,建议月经结束3天后检测。
2. 告知用药史:
若服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需提前告知医生,避免指标偏差。
五、指标高≠癌症,这样判断更科学
1.轻度升高≠癌症:
炎症(如肺炎、肠炎)、良性疾病(如子宫肌瘤)可能引起指标轻度升高。例如,30%的吸烟者CEA会略超参考值。
2.这2种情况必须警惕:
指标超过参考值2-3倍(如AFP>400 ng/mL);
连续2-3次复查结果持续上升。
3.联合检测更可靠:
单一标志物意义有限,建议组合筛查:
肝癌:甲胎蛋白(AFP)+ 肝脏超声;
结直肠癌: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242(CA242 )+ 肠镜;
肺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 (CYFRA21-1)+ 胸部CT。
六、肿瘤标志物的“软肋”:这些局限要知道
假阳性:健康人因炎症、妊娠出现指标升高(如盆腔炎患者CA125升高);
假阴性:早期癌症或特殊类型肿瘤(如肾透明细胞癌)可能不释放标志物,导致漏检;
不能替代病理诊断:最终确诊需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标本的病理分析。
七、筛查建议

健康人群:40岁起每年查基础指标(CEA、AFP、PSA男性);
高危人群:增加针对性项目(如吸烟者加查肺癌标志物),每6-12个月检测一次。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侵权即删)
来源:医学检验科 张锐
党委宣传统战部编辑整理